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 心得與分享

受到國際化的趨勢影響,教育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為確保教育機構的有效經營與招生學生,教育機構與學校紛紛模仿企業機構為對抗競爭激烈的市場而結盟的策略聯盟。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標的組織結盟一同合作努力、互補長短、有效整合資源與共享資源、人員流通、降低營運成本、提供顧客更多元選擇和服務、共同分擔風險、以及保有自我特色,以提升彼此的能力,而獲得最大利益,卻仍可保持其獨立自主性。
台灣加入WT0後,必須對外開放教育市場,面對國外學校招生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學校如何發展自我特色,提升競爭力,適當行銷,以獲得顧客的青睞,增進自我的競爭優勢,以在教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成為相當重要且教育人員十分重視的議題。國內學校可適當仿效企業界行之有年的策略聯盟的教育策略,與社區或社會中其它機構建立策略聯盟,以增進更多資源的注入,發展學校特色與多元化課程、教學,讓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亦成為學校行銷最佳代言人,有助於學校的多元發展與永續發展。
英國的「教育行動區」與「姊妹學校」之簽約都是策略聯盟的例子,對學校的助益都相當大。然而,在進行策略聯盟有幾點必須注意,如組織建立共同願景、加強聯盟間人員溝通管道、持續進行組織人員間的專業進修等,可有效不斷提升組織內部之專業能力,並可降低組織與聯盟間的衝突。因此,學校善用組織聯盟特性與優點同時,亦須注意可能產生之問題,預先提防與因應之,使學校因策略聯盟而獲得更廣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