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的時代來臨,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教育品質的提升,與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未來人才,因此,學校便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社會大眾對學校教育投予更多的關注,也寄予相當的期望。而一所學校經營良窳、辦學品質優劣與校長的領導息息相關,校長的專業知能與實務能力備受關注。
由學者們的研究顯示,校長的職前培訓與持續學習進修對校長的領導與實務經營有相當大的關係。在教育界較新觀點的「問題導向學習」與「反思學習法」對校長的學習應用有很大的幫助。面對後現代混雜的學校環境,校長常常需要面對混沌不清的局面、與衝突的情境,問題導向學習的訓練有助於校長在相似的環境中順利找出解決方案,穩定帶領學校持續提升;反思學習協助校長思考過去的經驗與現今面臨的問題,並能以批判思考分析問題,統整自我思考,進而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能。
現今學校教育環境強調專業領導、知識管理、創新經營與優質學校等概念,需要校長不斷提升其專業知能,穩定與有效的帶領學校同仁一起進步,進而提升教育品質,並以優質學校文化提升整體教育環境。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讀後心得
所謂「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可知校長對於一所學校的重要性。美國為獎勵優秀的辦學設有「藍帶學校」的榮譽獎勵,英國有燈塔學校的最高榮譽。因應世界趨勢,提升教育品質,並獎勵辦學認真與優秀的學校,邀請專家學者擬定出「優質學校」的藍圖。
「優質學校」包含領導、行政管理、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發展、資源統整、校園營造、學校文化九大向度,每一項度對學校的經營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並由優質學校的評鑑可促進各校進行自我省思、自我評斷與自我改善,以爭取優質學校之榮譽保證。因此,藉由優質學校的大力推廣,可促進各校的教育品質改善與提升,使學生獲得最優質的教育內容與環境。
其中,行政管理向度中包含知識管理、e化管理、品質管理與績效管理,與傳統學校被譏為「養護機構」具有相當大的革新意義存在,可有效促進行政管理的效率與效能的提升,但亦須要學校全體行政人員的努力與共識達成,尤其對於資深或等待退休之行政人員,如何激勵其再學習與形成興革的共識是對校長相當大的考驗。筆者認為下列幾項策略可協助行政人員推行優質學校之行政管理向度:善用溝通管道建立共同願景、形塑友善校園氣氛的學習型組織、鼓勵參與多元進修管道、建立定期評估系統、持續改善。
「優質學校」包含領導、行政管理、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發展、資源統整、校園營造、學校文化九大向度,每一項度對學校的經營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並由優質學校的評鑑可促進各校進行自我省思、自我評斷與自我改善,以爭取優質學校之榮譽保證。因此,藉由優質學校的大力推廣,可促進各校的教育品質改善與提升,使學生獲得最優質的教育內容與環境。
其中,行政管理向度中包含知識管理、e化管理、品質管理與績效管理,與傳統學校被譏為「養護機構」具有相當大的革新意義存在,可有效促進行政管理的效率與效能的提升,但亦須要學校全體行政人員的努力與共識達成,尤其對於資深或等待退休之行政人員,如何激勵其再學習與形成興革的共識是對校長相當大的考驗。筆者認為下列幾項策略可協助行政人員推行優質學校之行政管理向度:善用溝通管道建立共同願景、形塑友善校園氣氛的學習型組織、鼓勵參與多元進修管道、建立定期評估系統、持續改善。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 心得與分享
受到國際化的趨勢影響,教育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為確保教育機構的有效經營與招生學生,教育機構與學校紛紛模仿企業機構為對抗競爭激烈的市場而結盟的策略聯盟。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標的組織結盟一同合作努力、互補長短、有效整合資源與共享資源、人員流通、降低營運成本、提供顧客更多元選擇和服務、共同分擔風險、以及保有自我特色,以提升彼此的能力,而獲得最大利益,卻仍可保持其獨立自主性。
台灣加入WT0後,必須對外開放教育市場,面對國外學校招生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學校如何發展自我特色,提升競爭力,適當行銷,以獲得顧客的青睞,增進自我的競爭優勢,以在教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成為相當重要且教育人員十分重視的議題。國內學校可適當仿效企業界行之有年的策略聯盟的教育策略,與社區或社會中其它機構建立策略聯盟,以增進更多資源的注入,發展學校特色與多元化課程、教學,讓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亦成為學校行銷最佳代言人,有助於學校的多元發展與永續發展。
英國的「教育行動區」與「姊妹學校」之簽約都是策略聯盟的例子,對學校的助益都相當大。然而,在進行策略聯盟有幾點必須注意,如組織建立共同願景、加強聯盟間人員溝通管道、持續進行組織人員間的專業進修等,可有效不斷提升組織內部之專業能力,並可降低組織與聯盟間的衝突。因此,學校善用組織聯盟特性與優點同時,亦須注意可能產生之問題,預先提防與因應之,使學校因策略聯盟而獲得更廣的發展空間。
台灣加入WT0後,必須對外開放教育市場,面對國外學校招生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學校如何發展自我特色,提升競爭力,適當行銷,以獲得顧客的青睞,增進自我的競爭優勢,以在教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成為相當重要且教育人員十分重視的議題。國內學校可適當仿效企業界行之有年的策略聯盟的教育策略,與社區或社會中其它機構建立策略聯盟,以增進更多資源的注入,發展學校特色與多元化課程、教學,讓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亦成為學校行銷最佳代言人,有助於學校的多元發展與永續發展。
英國的「教育行動區」與「姊妹學校」之簽約都是策略聯盟的例子,對學校的助益都相當大。然而,在進行策略聯盟有幾點必須注意,如組織建立共同願景、加強聯盟間人員溝通管道、持續進行組織人員間的專業進修等,可有效不斷提升組織內部之專業能力,並可降低組織與聯盟間的衝突。因此,學校善用組織聯盟特性與優點同時,亦須注意可能產生之問題,預先提防與因應之,使學校因策略聯盟而獲得更廣的發展空間。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學校公關之迷失困境暨其推動策略 讀後心得分享
隨著社會的民主與開放,教育的鬆綁與校園民主化已是銳不可擋的趨勢,學校必須擺脫過去被動與保守的養護型機構的特性,必須與外界社會環境有所互動,共同為學校的經營的成敗負起責任。因此,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與推動策略成為學校與外在社會聯繫與維持互動的重要橋樑。
學校公共關係的功能包含透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化解誤解與建立共識、建立學校良好形象與品牌、以及宣揚學校辦學優點與各種學校行銷等,然而傳統學校人員並不瞭解學校公共關係的真正意涵,造成誤解,甚至加以排斥,認為教育不該如此「諂媚」大眾。隨著教育環境的丕變,台灣加入WTO、加上國際教育的趨勢,學校已不能封鎖在自我的象牙塔之中,必須與家長、社區、甚是社會大眾互動,建立互信、辦學共識,進而願意資源共享,創造雙贏的局面。因此,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領導者有必要透過各種進修或研習管道讓學校人員摒棄傳統對學校公共關係的偏見、誤解,進而願意共同為學校推動學校公共關係,必須體認學校每一位成員皆是學校公共關係推動的重要人員。
學校公共關係推的動策略相當多,其對象包含校內人員與校外人員,首先必須讓校內人員包含教師和學生對公共關係有所瞭解,並能形成共識,進而願意共同推動對校外方面的公關。第二、學校必須設置專責的公關單位,以及統一對外進行發言的發言人制度,以避免對學校負面的謠言廣為傳播。第三、發覺學校特色,進行特色行銷,與社區各式社團建立策略聯盟,善用社區資源,亦提供學校設施與空間供社區人員使用。最後,善使媒體力量,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甚是主動發佈新聞稿至媒體,以利學校公關與行銷之推展。
綜合上述,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是學校全體人員的責任,只有學校人員皆具有共識與瞭解,才能有效落實,而不只是學校少數人員的責任。
學校公共關係的功能包含透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化解誤解與建立共識、建立學校良好形象與品牌、以及宣揚學校辦學優點與各種學校行銷等,然而傳統學校人員並不瞭解學校公共關係的真正意涵,造成誤解,甚至加以排斥,認為教育不該如此「諂媚」大眾。隨著教育環境的丕變,台灣加入WTO、加上國際教育的趨勢,學校已不能封鎖在自我的象牙塔之中,必須與家長、社區、甚是社會大眾互動,建立互信、辦學共識,進而願意資源共享,創造雙贏的局面。因此,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領導者有必要透過各種進修或研習管道讓學校人員摒棄傳統對學校公共關係的偏見、誤解,進而願意共同為學校推動學校公共關係,必須體認學校每一位成員皆是學校公共關係推動的重要人員。
學校公共關係推的動策略相當多,其對象包含校內人員與校外人員,首先必須讓校內人員包含教師和學生對公共關係有所瞭解,並能形成共識,進而願意共同推動對校外方面的公關。第二、學校必須設置專責的公關單位,以及統一對外進行發言的發言人制度,以避免對學校負面的謠言廣為傳播。第三、發覺學校特色,進行特色行銷,與社區各式社團建立策略聯盟,善用社區資源,亦提供學校設施與空間供社區人員使用。最後,善使媒體力量,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甚是主動發佈新聞稿至媒體,以利學校公關與行銷之推展。
綜合上述,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是學校全體人員的責任,只有學校人員皆具有共識與瞭解,才能有效落實,而不只是學校少數人員的責任。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 讀後分享
教育環境的丕變,校長不僅是過去傳統行政領導者、學校經營管理者,在現今學校教育環境中,校長亦是學校願景領導者、教學領導者、課程領導者、亦是催化領導者。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大眾對學校教育的關注與要求,校長的專業知能必須不斷的成長,並且身負領導學校成員專業成長與學習的重責大任。
教師的教學為學校教育的最主要核心,使每位學生獲得適切的學習,亦是家長和社會大眾對教育的關心焦點。然而,教育政策的變革,因應世界教育的潮流,教學不能一層不變,教師無法「安穩」的以傳統態度面對教育環境。教師必須審視自我專業成長的需求,並利用各方面的進修管道精進自我專業知能,以因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變性的教學評量。
另一方面,當教師在面對變革時難免心生恐懼,校長必須擔心教學領導者的角色,深入了瞭解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幫助教師瞭解如何和其它成員共同學習。此時,校長亦是一位催化領導者以協助組織全體成員調適和解決問題的共同能力,使得組織成員能主動參與組織事務的推展,並願意共同合作與共同學習。
因此,校長必須是一位終身學習者,持續的自我專業成長,並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協助教師建立同儕合作團隊、提供同儕分享的設備和空間,此外,教學領導者對教學者的信心,與對教師正向的回饋和支持都是教師改進其教學和持續付出的要件。如此,真正受惠者才是學生,使學生獲得最佳教育品質。
教師的教學為學校教育的最主要核心,使每位學生獲得適切的學習,亦是家長和社會大眾對教育的關心焦點。然而,教育政策的變革,因應世界教育的潮流,教學不能一層不變,教師無法「安穩」的以傳統態度面對教育環境。教師必須審視自我專業成長的需求,並利用各方面的進修管道精進自我專業知能,以因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變性的教學評量。
另一方面,當教師在面對變革時難免心生恐懼,校長必須擔心教學領導者的角色,深入了瞭解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幫助教師瞭解如何和其它成員共同學習。此時,校長亦是一位催化領導者以協助組織全體成員調適和解決問題的共同能力,使得組織成員能主動參與組織事務的推展,並願意共同合作與共同學習。
因此,校長必須是一位終身學習者,持續的自我專業成長,並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協助教師建立同儕合作團隊、提供同儕分享的設備和空間,此外,教學領導者對教學者的信心,與對教師正向的回饋和支持都是教師改進其教學和持續付出的要件。如此,真正受惠者才是學生,使學生獲得最佳教育品質。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 讀後分享
國內學者歐用生提到課程領導的內涵有三:(一)喚起教師的課程意義。(二)結合課程社區制度。(三)塑造優質的課程文化。課程領導亦有不同層級:從中央到地方,從學校到社區。
國內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開始重視學校本位課程,這是國內教育人員從未接觸過的,學校教師在面對此教育變革需要校長的領導,帶領教師並喚起教師對課程的意義。溫明麗(2007)認為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是相輔相成,引導教師思考課程之合理性、教學方法的之適切性。由此可知,校長已不同於傳統僅擔任行政方面之職責,更是領導學校教育各方面品質提昇之關鍵者。
課程領導者必須協助教學者意識到每個角色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並展現其對教育和學生的關懷。因此,課程領導者本身需要不斷的自我成長,以因應變化不息的教育環境,而教師亦需要進行專業成長、終身學習,除了因應多變的教育生態環境,更負起提昇教育品質之責任,讓所有受教的學生獲得最佳的教育。
國內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開始重視學校本位課程,這是國內教育人員從未接觸過的,學校教師在面對此教育變革需要校長的領導,帶領教師並喚起教師對課程的意義。溫明麗(2007)認為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是相輔相成,引導教師思考課程之合理性、教學方法的之適切性。由此可知,校長已不同於傳統僅擔任行政方面之職責,更是領導學校教育各方面品質提昇之關鍵者。
課程領導者必須協助教學者意識到每個角色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並展現其對教育和學生的關懷。因此,課程領導者本身需要不斷的自我成長,以因應變化不息的教育環境,而教師亦需要進行專業成長、終身學習,除了因應多變的教育生態環境,更負起提昇教育品質之責任,讓所有受教的學生獲得最佳的教育。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讀後心得
學校人員或教育專業人員在做任何決策時首先須掌握完整和完善的資料與訊息,而資料的搜集並不能只靠決策者一個人,那可能會導致沒有效率的蒐集資料或資料的偏頗而導致決策的品質不佳。過去傳統常常僅是依賴一些數據即判定學生的學習表現的優劣。
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教育品質提升有賴資料的蒐集,除了一些數據如學生的出缺席率、學生的學業成績、定期的標準化測驗等資料外,學校領導者應鼓勵教師共同參與合作,並分配蒐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如參入社區的觀感、家長的看法、以及第一線教師平時的觀察。此外,鼓勵教師在有疑處進行行動研究,切卻瞭解學生的問題,並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教師亦可以動態評量的方式記錄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僅以傳統測驗的方式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領導者可將這些寶貴的資料建置資料庫,亦可做為未來解決相關問題的參考。
決策者綜合以上各方面的資料方能做較高品質的決策,進而幫助學生學習狀況的改善,進而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促使學校成為有效能的優質學校。
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教育品質提升有賴資料的蒐集,除了一些數據如學生的出缺席率、學生的學業成績、定期的標準化測驗等資料外,學校領導者應鼓勵教師共同參與合作,並分配蒐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如參入社區的觀感、家長的看法、以及第一線教師平時的觀察。此外,鼓勵教師在有疑處進行行動研究,切卻瞭解學生的問題,並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教師亦可以動態評量的方式記錄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僅以傳統測驗的方式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領導者可將這些寶貴的資料建置資料庫,亦可做為未來解決相關問題的參考。
決策者綜合以上各方面的資料方能做較高品質的決策,進而幫助學生學習狀況的改善,進而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促使學校成為有效能的優質學校。
訂閱:
文章 (Atom)